避雷针本身就是一个引雷针,它是由接闪器、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的。由于它比建筑物本身高一些,所以雷电一般先打到避雷针上,通过引下线跟地相连的导体,把雷电的大电流引到大地中去。但雷电绕过避雷针而打到建筑物上的绕击现象还是会发生的。”此外,避雷针的保护作用是有选择性的,只能对直击雷起防范作用,对感应雷却无能为力。常用避雷针(这里仅指单针)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折线法和滚球法。
我们常常感叹中国传统建筑之美,一面红墙、一角飞檐,还有屋顶的五脊六兽(上脊五条,四角各有兽头六枚)
但其实中国古建筑中的这些磅礴富丽构件,其中还藏着的无数细节。 太和殿的“避雷针”|唐代《炙毂子》一载了这样一件事: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,一位巫师建议,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,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。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,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,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。而早在以前,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,一般以为装饰,龙嘴里有避雷针头。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·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《中国新事》一书中记有:中国屋脊两头,都有一个仰起的,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,伸向天空,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,直通地下。据说英国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怒,曾下令把英国全部后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统统换成圆头,以示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,这真是避雷针应用上一件有趣的事情。
这种奇妙的装置,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,若雷中了屋宇,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,避免雷毁建筑物。中和殿的“避雷针”这说明,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,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。
避雷针”初是因为这种装置能够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,所以人们把它叫做“避雷针”,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57-2010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中,已经放弃了这一称呼,而代之以“接闪杆”。事实上,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击,而是引雷上身,再将雷电流引入地下,从而保护房屋。所以避雷针的这一称呼并不严谨和科学。不过也有人建议将避雷针改名为引雷针,但总的来说,还是“接闪杆”这个名称能反映其背后的科学原理。然而避雷针并非想象中那么。在强对流天气中,雷电有多种传播方式,导致避雷针无法完全保护建筑物。根据GB50057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中章节5‘防雷装置’的要求,接闪器可以用铜、镀锡铜、铝、铝合金、热浸镀锌钢、不锈钢、外表面镀铜的钢等各种材料制成,只要满足其较小截面和厚度的要求即可。提雷意识,才能真正降低雷电灾害的风险。
避雷针、避雷线、避雷带、避雷网的接地除应符合的相关规定外:独立避雷针和避雷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,其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应小于3m。当小于3m时,在满足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间沿接地极的长度不小于15m的情况下,该接地装置可与接地网连接。避雷针利用其放电效应的性能,能有效地汇聚并引导周边的雷电能量,通过精心设计的引下线系统,将极具破坏性的雷电流安全导引至大地,消解其破坏力。从经济观点出发,要达到万无一失也将十分浪费,因此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及其它设计规范和标准均已“减少”雷击为要求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避雷针检测的云南超越电气于2024/10/17 15:22:13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dali.mf1288.com/ynchaoyue-2815196332.html